1.朱建军. 意象对话的理论、方法及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[A].2003.
2.卫亚莉. 意象对话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[J].中国临床康复杂志,2003.491.
3.李俊茹,刘惠军. 意象对话技术及其在抑郁症心理咨询中的应用[J].中国临床康复杂志,2005.154-155.
4.任攀. 意象对话技术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[D].北京:北京林业大学,2007.
5.李拯. 应用意象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与治疗[M].北京:北京林业大学,2008.
6.凌辉,张建人.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[J]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11,(05):684.
7.林邦杰.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[J].中国测验年刊(台湾),1980.71-78.
8.车文博. 西方心理学史[M].杭州:浙江教育出版社,1998.
9.朱建军. 意象对话心理治疗[M].合肥:安徽人民出版社,2009.1.
10.弗洛姆,宋晓萍. 被遗忘的语言[M].北京:国际文化出版公司,2001.
11.秦源.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发展与现状[M].北京:北京林业大学,2009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