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.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.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,2009
[2] .钱铭怡,章晓云,黄峥,等.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(IRDI)的初步编制.北京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6,42(6):802-806
[3] .邹泓,蒋索.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.心理学报,2008,40(2):184-19
[4] .黄桂梅,张敏强.中学生人际关系、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.中国特殊教育,2009,4:93-96
[5] .王滨.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.心理科学,2006,29(6):1425-1427
[6] .刘连龙,徐丹,胡明利.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09,17(1):59-60
[7] .聂丽萍.大学生网络聊天中的自我表露、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.苏州大学硕士论文,2009
[8] .周治金,杨文娇.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.中国心理卫生杂志,2006,20(11):754-757
[9] .李林英,陈会昌.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.心理发展与教育,2004,3:62-68
[10] .汪向东,等.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.增订版.中国心理卫生杂志,1999.286-287
[11] .李淑媛,翟成蹊,范士青.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.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008,16(1):86-88
[12] .温忠麟,张雷,候杰泰,等.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.心理学报,2004,36(5):614-620
[13] .Jourard SM,Lasakow P.Some factors in self-disclosure.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,1958,56:91-98
[14] .时荣华.现代社会心理学.上海:上海人们出版社,1991
[15] .黄桂梅,张敏强.中学生人际关系、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.中国特殊教育,2009,106(4):93-96
[16] .辛自强,池丽萍.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:中介的作用.心理学报,2003,35(2):216-221
[17] .俞国良,辛自强,罗小路.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、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于家庭功能的关系.心理学报,2003,2(1):59-64
[18] .刘连龙,胡明利.网络成瘾与其孤独感关系的研究.西北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9,39(1):126-129
[19] .Katelyn YAM,Amie SG.Virtual group dynamics.GroupDynamics:Theory,Research,and Practice,2002,6(1):116-127
[20] .王希林.孤独、抑郁情绪及其相互关系探讨.中国心理卫生杂志,2000,6:367-369
|